小米SU7爆燃三人遇难,能为智驾降温吗?
发布时间:2025-04-03 10:56:15
多数车企都在狂吹智驾
在事故当日,2025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智驾安全问题也是各方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现场发言表示,2025年是“智驾普及元年”,智能驾驶已经迎来价值拐点,技术进步有望促进智驾在3年实现脱手开(hands off)、5年实现闭眼开(eyes off)、10年实现随心开(minds off)。
可见,在专业人士眼中,3年才能脱手开。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智驾”作为新能源智能车的价值标签,被一些车企重点推广。去年,城市NOA进入白热化竞争,上车企业争相在直播和视频中宣传自己的“无接管”时长。今年开年,“智驾平权”、“全民智驾”更是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浪。
进行宣传时,不少车企经常使用“解放双手”、“放心开”“零接管”等词汇来强调其功能的先进,有的车企甚至拍摄了驾驶员可以在车上吃饭、在车上打电话开会等“违反交规”的宣传片,营造出技术已十分成熟的假象。
从2022到2024年,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连续三年在春节期间自驾从深圳回安徽老家。在今年的直播中,余承东分享道:“华为智驾在快速路高速路上简直轻车熟路,去年春节回家我就是智驾,ADS2.0就可以做到高速智驾零接管,现在享界S9有ADS3.0智驾,车会自己开,长途开车也不劳累”。
2024年春节,余承东自驾从安徽老家返回深圳期间发的朋友圈
小米也将智驾功能视作卖点之一,早在2022年8月小米宣布造车500天后,小米创始人雷军首次对外透露造车进展时,就强调小米选择自动驾驶作为突破点,不仅因为自动驾驶技术密度高,而且与安全高度相关,也是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点。
在小米SU7上市后,雷军还曾多次进行智能驾驶功能直播对小米SU7的NOA功能进行宣传。他还曾多次表示,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要在2025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宣传只提最高配置,对低配智驾只字不提
需要指出的是,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不少车企几乎多是基于最高配置的智驾方案,而对低配智驾方案的能力只字不提。
以小米SU7为例,本次事故的车型是搭载Xiaomi Pilot Pro智驾方案,而车企传播时几乎都是用Xiaomi Pilot Max智驾方案,即传播用激光雷达方案,卖给消费者的却包括更便宜的纯视觉方案,而这两种智驾方案在实际道路中的能力表现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别。
这些宣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汽车用户对智驾的判断。从某种程度上,这会让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形成认知偏差,而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消费者也会对于这一功能产生“过度信任”。需要注意的是,事发车辆上的驾驶员女孩的母亲曾告诫女儿,不要盲目相信智驾,还是自己开才放心。女孩不认同,总会反驳说智能驾驶方便又安全,“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
从小米官方公布的事故详情来看,事故车辆是一款小米SU7标准版车型,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的时间是22:44:44,尽管在1秒后驾驶员便介入接管了车辆,并操作了方向盘、踩了刹车。但是,在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小米汽车公布事故发生时间线
小米SU7标准版车型采用双目纯视觉智驾方案,目前业界主流的双目视觉智驾方案最大可探测距离约在200米左右,显著低于三目摄像头视觉方案(约300米-350米)或激光雷达(约250米-500米)的有效探测距离,这也导致此次事故中,从智驾报警提示驾驶员接管到事故发生仅有短短数秒。
此次事故发生前,车速达到116km/h时,折算每秒行进距离约31米,按纯视觉智驾最大探测距离200米计算,从智驾系统识别、判断风险预警到事故发生,期间总共也不过6-7秒时间,而这还是建立在理想的环境状态下。
而此次事故发生在夜间,而弱光、雨雪、雾霾等环境下纯视觉智驾的可探测距离还会进一步下降。
智能驾驶当前真实水平如何?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0到L5一共六个等级。而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的"智能驾驶",其实都还在L2级徘徊。L2级简单来说,就是车能自动跟车、自动保持车距、自动控制速度。L2驾驶辅助是由驾驶者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无论智驾系统是否给出警示、驾驶员都有义务和责任确保车辆行车安全,而不是等着智驾系统报警才想起来接管车辆。就连备受瞩目的特斯拉FSD,号称快要到L3的FSD V12版本,实际上也就是个加强版的L2系统。
有意思的是,不少车企在营销时都喜欢玩文字游戏。比如有车企号称L2.99级,无限接近L3级。
而L3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起步阶段。在特定条件下,车辆可以完全自主行驶,驾驶员可以暂时撒手不管。但即便如此,驾驶员也得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目前国内确实有车企拿到了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但并没有能真正投入商用的车企。
毫无疑问,智能驾驶无疑是汽车行业的未来方向,但智能驾驶必须建立在安全、诚信的基础上。
据最新数据,小米汽车在3月份的交付量超过29000辆,逼近月销3万大关。3月18日,雷军还将小米汽车2025年的交付目标从30万辆上调到35万辆。
而这次车祸,或许会让企业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严肃性和复杂性。何为智驾?到底是自动驾驶,还是智能驾驶辅助? 当过度营销凌驾于技术现实之上,却忽视对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教育时,就有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
智能驾驶需要的不止是技术迭代,更是一场撕掉虚伪标签、敬畏生命底线的革命。
来源:橙柿互动 作者:记者 李伟伟 编辑:马国平
微信ID : 杭州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