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配风能在车市刮起来吗?
发布时间:2025-11-03 16:24:59
近日,标准版Model 3和Model Y在美国上市,据悉国内标准版也即将登场。相较于国外版本,其配置更低,尽显极简风格。与当下几乎所有车企堆砌配置的做法不同,特斯拉另辟蹊径,掀起了一股配置简约之风。这股简配风能给车市带来怎样的改变,值得行业关注。
新Model Y堪称“毛坯房”
据悉,标准版Model Y相较于现款Model Y削减了近20项配置,从玻璃车顶到电动后视镜,从座椅调节到胎压监测系统,均未能幸免。具体而言,外观方面,现款Model Y标志性的全景玻璃车顶被替换为玻璃纤维材质顶篷,不仅失去了仰望星空的通透视野,新材质的隔热性也远不如前;19英寸运动轮毂被18英寸普通轮毂取代,同时车身尺寸也有所缩小。内饰方面,座椅材质从仿皮降级为织物,座椅调节方式从多轴变为单轴,电动后视镜折叠、迎宾地灯、氛围灯等提升品质感的配置全部取消;后排不再配备空调出风口;音响系统从现款的16个扬声器缩减至11个,甚至还提供“基础版”与“基础增强版”两种选择。
标准版Model Y保留了HW4.0硬件和15英寸中控屏等核心配置,确保智能化和基础体验不受影响。特斯拉还将一些减配操作包装成体验优化,例如取消全景天窗可解决夏季暴晒问题,织物座椅透气性更好。通过简配降低车型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是特斯拉的一贯做法。
特斯拉推出大幅减配车型,根本原因在于业绩压力。今年二季度,特斯拉营收同比大幅下跌12%,上半年在华销量同比下降5.4%,上海工厂产能利用率一度降至60%。面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激烈竞争,当前起售价25万元以上的Model Y在15万~20万元的主流市场缺乏竞争力,特斯拉面临巨大压力。减配通过大量复用现有零部件、简化生产流程,可将成本压缩20%,把车辆成本控制在20万元以内,以此增加竞争力,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特斯拉一贯的成本控制策略。
特斯拉曾计划推出售价2.5万美元的全新平台低价车,计划采用无稀土电机、48V电路等新技术实现成本突破,目标是年销500万辆。但项目被叫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技术量产受阻,且难以实现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是自主车企主导的配置战让特斯拉意识到,全新平台研发周期过长,等不及的特斯拉只能通过减配现款车型来救急。
高配置不一定都被接受
与特斯拉的“简配”情况不同,国内车企始终行进在“配置军备竞赛”的道路上。从智能化、娱乐化系统配置的持续升级,到舒适性配置的不断优化,国内众多车型的升级更新均围绕提升配置展开。
以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为例,ACC自动巡航、车道保持等基础功能几乎已成为所有智能车型的标配;在娱乐系统方面,大尺寸中控屏不断集成视频、游戏、语音及手势控制等功能;电动腰托、腿托等舒适性功能日益增多,航空座椅、零重力座椅、女王副驾等更是层出不穷;外观方面,更多车灯表情、更大轮毂等设计也在持续改进。
然而,尽管这些配置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但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需要。有些消费者认为这些配置稍显华而不实,有些消费者则对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性保有疑虑;还有消费者认为车内过多的娱乐设施,可能会影响驾驶员的操作;有些消费者则更希望这些配置少一点,车价能更便宜点。总之,车企眼中的高配置,并不是都能被消费者接受。
“大冰箱、大彩电,这些功能的实际用处不大。”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韩志玉认为,中国车辆普遍的高配置在实际应用中未必实用,还会推高车辆成本,甚至增加能耗。车企应回归理性,从实用角度出发,开发车辆的功能属性与配置。更关键的是,在实用性不足的同时,这些堆砌的配置还会导致成本上升,甚至增加安全风险。以娱乐系统为例,部分娱乐功能应用于车辆后,会给安全行驶带来一定隐患;各种大屏的安装,不仅增加了行车安全风险,还提高了能耗,而且一旦发生事故,会大幅增加车辆的维修成本;各种高档座椅的配置,直接提升了车辆成本。
简配风或推动市场回归理性
事实上,关于车辆堆配置的问题,自主车企并非没有意识到,业内外也不断有人吐槽一些缺乏实用性的配置是否必要。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车企不得不堆砌配置,以此增加车辆的功能和附加值。在“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这一公众认知的影响下,车辆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车型竞争力的体现。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对大空间、高舒适性的偏好,进一步促使车企不断提升车辆配置。在向上突围的进程中,配置的持续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自主高端品牌开拓市场。
“很高兴看到特斯拉依据企业实际情况推出简配车型,希望特斯拉强大的号召力能影响更多自主车企,使自主车企在配置方面回归理性,以实用作为出发点。”一位自主品牌车型开发部门负责人强调,堆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车企面对市场竞争时不得不“内卷”的表现。作为车企车型开发负责人,他和团队自然清楚,这些配置会增加成本,甚至存在安全方面的隐忧。然而,在“人有我无”的对比之下,没有哪家车企敢于率先放弃堆配置这一竞争手段。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堆配置这一竞争策略不仅拉高了车型成本,还给车企的供应链带来巨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车企的盈利空间。这也是众多中国新能源车企难以盈利的重要原因。同时,消费者也不得不为不断增加的配置买单,从而增加了车辆的购买和使用成本。科学简配,在保障车辆安全功能的基础上降低车型成本,对车企和消费者而言都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当热潮退去,汽车消费市场回归理性,简配车型或许能受到市场青睐。
不过,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特斯拉的简配车型并未如预期般受到市场欢迎。市场对特斯拉“用体验换低价”的策略反应平淡,特斯拉股价甚至在简配车型消息公布后暴跌4.45%,市值蒸发约4630亿元。部分消费者认为此举可能会损害品牌高端形象,并导致高端车型销量分流。即便具有强大号召力的特斯拉,在推行简配的道路上,或许也难以取得“一呼百应”的效果,这也给简配车型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王金玉 编辑:虞舜
微信ID : 杭州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