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揭露4S店小病大修,其实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有句话“存在即合理”,4S店拼命赚售后的钱,其实站在他们的角度看来是有合理性的。因为卖车几乎都不赚什么钱的情况下,整个4S就靠售后来支持生存,很多售后岗位都把单车金额作为考核项目之一,是售后养起了整家4S店。 以上所谓“合理性”的出发点就在于:4S店也要生存啊。 作为客户,你在4S店享受到了体面的购车、服务环境,宾至如归的服务,甚至维修保养的休息室还有免费午餐吃。你在维修价格上比路边摊多付一点,作为支持人家4S店的生存,难道不也是应该的吗? 呸,胡说八道? 确实。 4S这种东西,其实是过去十多年里中国汽车厂商和国家相关部门合力“拧巴”出来的一个产物,是市场选择加国家干预双管齐下的结果。1999年本田首先引进4S店体系,当时的消费者首次发现,这种打着厂家正规旗号的销售网点确实比什么都卖的野鸡店体验要好得多,这很大程度也是广本当年迅速占有国内市场的重要武器。 2005年,随着汽车销售和服务纠纷增加,国家出台了《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下简称《办法》)。简而言之,就是政府规定厂家卖车都得建4S。 这个《办法》在将近10年的实施历程里,改变了或者说定型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面貌,对于规范市场确实有作用,但同时也对产业链结构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最突出的是厂家在销售市场占有了强势话语权,经销商只能听命于厂家,两者出现了严重的利益博弈。 2014年国家发布了《办法》的修改意见稿,主体思想就是拟取消4S专卖和专修权,鼓励市场开放,变相鼓励消费者以后买车、修车不用到4S。 央视315揭露4S“滥收费”,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在给国家新的《办法》推波助澜。同时,对已在风口浪尖的4S也有再踩一脚的效果(或者换YYP比较乐观的说法,是给4S革命又踢上一脚)。 我看到网上有篇文章《请给4S店一个说话的机会吧》。大意就是,4S店的出现就是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对规范市场有贡献,它的从业人员过得都不容易。请大家理解、体谅4S店! 我能理解体谅。但不代表4S店就不能被革命。在我看来,4S在中国,的确应该被革命。 我们来看看4S都有哪些功能?4S,分别是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一项项看: 整车销售:电商抬头,天猫京东都卖车了,特斯拉甚至搞直销了。汽车多品牌超市的看车体验上比单一品牌店要方便得多。所以买车真的不一定要去4S店。当然4S可以继续卖车,作为其中一种渠道。但他们应该借助“单店单品牌”的优势,在产品功能展示、试驾体验上做得更好,成为它们的竞争力。 零配件:新的《办法》修订稿已经要求厂商开放零配件信息,相当于原厂配件可以在4S店以外渠道流通。所以想要原厂配件,不见得非要去4S店了,口碑好信誉好的大修理厂甚至线上电商渠道都可以。 售后服务:4S店是品牌认可专修,我相信他们还是能提供最好的售后服务水平。但如果价格和外部其它修理厂相差太悬殊,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流出4S体系。这是4S的服务水平和民间修理厂的价格竞争力之间的公平竞赛。 信息反馈:厂商通过4S体系的确能收集到大量的用户车况信息、使用意见等,但这是厂商的义务,不能以此作为绑定消费者回4S店保养维修的理由。举个实例,当要召回时,无论该用户有没有光顾过4S店,厂商都有义务责任通知到该用户。 其实面对市场开放和互联网思想的冲击,4S最天然的劣势就是形态臃肿——占地大、建设成本高、人力等维护成本也高,还要和厂商之间产生各种交割成本(很多厂商都把市场推广预算摊到4S头上)。这些年我们见到大量市区内的4S因为地皮原因而被“逼迁”。也许有人说卖车就得开这么大的店才能玩得转呀?我在美国看到的部分经销商占地确实比中国更大,但人家地皮多呀;而我在日本看到一些占地很小的经销商,一样能把车卖得很好很高效。 过去多年里,汽车记者采访厂家老总必问的问题是:谈谈你们今年的经销商网点扩张计划?但过去一年我已经很少听到厂家大谈扩张网点了,新开店的速度放缓了许多,同时还伴随少数现有4S店的倒闭或退网。 4S店应该被淘汰吗?支持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