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新一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举措,打造公平规范便利的营商环境;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确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措施,促进调结构扩内需。
减少市县政府执法队伍种类
会议确定,一是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建设项目试生产审批等62项审批事项。二是对快递业务员职业技能确认等89项中介服务事项,不再作为部门行政审批受理的必要条件。三是强化“先照后证”改革后的事中事后监管,工商等市场监管部门、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分工履行职责,协同配合,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同时,探索推进综合执法模式,大幅减少市县政府执法队伍种类,普遍推广随机选择被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的“双随机”监管方式。
各地禁止对新能源汽车限购
会议认为,促进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有利于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会议决定,一是完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研发,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试点。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加大对新增及更新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的考核力度。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二是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快淘汰营运黄标车,开展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对进度严重滞后省份要强化问责。确保完成到2017年全国基本淘汰黄标车任务。 据新华社
购置税税率是多少?
目前我国按照应税车辆计税价格的10%缴纳车辆购置税,实行一次性缴纳制度。
应纳税额怎么算?
车辆购置税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如果消费者买的是国产车,计税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7%)。因为机动车销售专用发票的购车价中均含增值税税款,所以在计征车辆购置税税额时,必须先将17%的增值税剔除,即车辆购置税计税价格=发票价÷1.17,然后再按10%的税率计征车辆购置税。比如,消费者购买一辆10万元的国产车,去掉增值税部分后按10%纳税。计算公式是100000÷1.17×0.1=8547元。
国务院定调新能源汽车限行限购 一些地方限制性政策面临“退场”
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促进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完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部署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车辆更新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要求等。会议特别提到:“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消息看,一些地方目前正在实行的关于新能源汽车的限行、限购政策将面临‘退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眼下,国内一些城市,一方面大力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另一方面却仍对新能源汽车实行“摇号”上牌政策,客观上对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形成一定阻碍。北京最新一期新能源汽车购车摇号申请人数达到9448人,创历史新高,中签率则从前一期超80%降至40%。
不仅如此,在此间业内人士看来,一直被排除在一些城市新能源汽车政策以外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有望获得与电动汽车同等待遇。“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理解,作为新能源汽车之一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理应享受同样的政策。”董扬说。
会议同时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研发,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试点;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落实车辆更新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要求,加大对新增及更新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考核力度,对不达标地区要扣减燃油和运营补贴。
在汽车行业人士看来,这些措施有“扶持”也有“警示”,既强调研发破除技术瓶颈,又强调考核激励各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积极性,意在扫清当前影响新能源汽车下一步快速发展的关键性障碍。
会议还提出,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加快淘汰营运黄标车,会议明确以强化问责、允许盘活财政资金推动淘汰等措施,确保完成到2017年全国基本淘汰黄标车任务。
一个直接的影响,将是提振今年以来销量陷入“低迷”的车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8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97万辆和166.4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8.4%和3%;前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18.24万辆和1501.72万辆,产销量均略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这些措施“调结构”“稳增长”用意明显。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这些举措有助于促进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淘汰超标排放汽车,同时有利于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会议提到的“淘汰营运黄标车”,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表示赞成,将有助于明显降低污染物排放。一些专家还建议,允许并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回收老旧车辆,除有助提振车市外,还可促进再制造,促进生产厂家提高产品设计的可循环、可利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