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产新能源汽车:形势、优势与趋势
发布时间:2025-08-19 10:11:49
产量跃居全国第四,但行业洗牌仍在持续
2025年,浙产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98万辆,位居全国第四。自今年4月起,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跃升到了全国第四位,持续至今。
这一成绩,相较于2024年之前长期徘徊在全国第六、第七,可以说是近年来浙江在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中争得的最好位次,殊为不易。
在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浙江还有多大的进步空间?近期,记者走进浙江的新能源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等产业链企业,实地感受这个产业的形势、优势和趋势。
看形势
——全国前四,位置够稳吗
观察产业,必少不了产业所处的形势。对于已经晋级全国前四的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江湖地位”够稳吗?
今年上半年的全国“销冠”是安徽,产量73.09万辆。领先的产量优势背后,是数量较多的整车企业和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截至目前,安徽集聚了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形成覆盖整车制造、“三电”“三智”、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
紧随安徽之后的江苏优势也很明显,上半年产量69.06万辆,皖苏之间,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众所周知,江苏常州市虽然足球在江苏“垫底”,但其“中国新能源之都”并非浪得虚名,坐拥比亚迪和理想汽车的它,是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扛把子。然后是陕西,上半年产量65.90万辆,同样受益于比亚迪,还有吉利。
皖苏陕三省暂居全国前三,浙江新晋全国前四。但不难看出,在产量上,与前三均在65万辆以上仍有一定差距。往后看,暂居第五的湖南,产量也有47.91万辆,排名第六的上海咬得也很紧,为47.78万辆。不单湘沪之间仅“差之毫厘”,暂时领先的浙江,也不具备明显优势。
可以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大致就是当前浙江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坐标。“接下来的竞争将是高手之间的竞争。”浙江省发改委汽车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尽管竞争激烈,但应该看到浙江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我们还有两张牌在牌桌上。”采访中,浙江省工业和信息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宋婷如是说。“两张牌”指的是吉利和零跑。
从今年以来的势头看,两家整车企业冲劲挺猛。尤其零跑汽车,就在最近发布了7月交付首次突破5万辆大关的消息。且今年以来,连续5个月成为造车新势力销冠的零跑,也毫无疑问地成了整个上半年的销冠,销量超22万辆。
若时间退回到2023年,零跑销量14万多辆,去年29万多辆,今年正全力冲击50万辆。
与此同时,转型选手吉利汽车也当仁不让。今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2%,超过其燃油车。按照吉利现有的产能布局,浙江是其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认为,吉利、零跑等浙江本土企业加速新能源转型,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
“不单整车,整个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都增势明显。”浙江省经信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去年产业集群产值破万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已达6388亿元,增速14.5%,全年有望冲击1.2万亿元。
这股子乘势而上的劲,给了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多信心。
“零跑下半年的重点,还是聚焦在产能能力、技术能力建设上,聚焦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布局上,并以此来推动我们全年‘50万+’销量目标的实现。”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信心满满地说。
“从2015年起步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经历了初赛和预赛阶段,到2025年真正进入决赛阶段。”他补充道,“未来三年将决定市场格局,销量对每个车企都至关重要。”
不过朱江明始终充满信心。在工程师出身的他看来,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科技创新驱动的赛道,浙江的优势非常明显,“浙江全域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尤其像今年人工智能产业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实力,像零跑已经和强脑科技、DeepSeek进行了不同领域的合作探索,整个科技创新的生态圈非常好。”
此外,他还提到浙江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政府对企业的精准服务,都在厚植这片产业土壤。
“目前,整个行业还没有卷完。浙江的整车企业需要更注重自身的盈利能力。”宋婷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夏丹 王凯艺 编辑:马国平
微信ID : 杭州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