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犯法,该管管车圈营销了
发布时间:2025-09-05 10:08:00
车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汽车厂商持续在产品上下功夫,从设计到智能化,从空间到动力,从操控到舒适......以武装到牙齿的产品力来应对激烈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
除了在产品上下功夫外,车企们在营销上也越玩越花。比如,雷克萨斯的香槟塔广告、上汽大众ID.3被烧毁送新车、众多自主品牌玩起国潮联名等。
然而,出圈的营销方式也有慢慢偏离轨道的做法。例如,我们在很多新车发布会上都听到过小车比空间、大车谈灵活、低价的车谈智能、豪华车谈性价比,甚至前几年有车企玩起了汽车追高铁证明汽车速度快、高空扔汽车证明汽车够安全,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在激烈竞争下,厂商为博眼球逐渐走向博眼球式的宣传,甚至陷入逻辑自相矛盾的陷阱之中。
而当此类现象从零零星星到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汽车市场上,不仅让人发问:汽车圈的营销方向是不是错了?
乱象源于求生,脱离事实不可取
回顾每年数百场的新车发布会上,我们常能看到一款轴距不足2.5米、后排局促的小型车,在广告中渲染自身的空间是如何之大;反观一辆车长超5米、体重近两吨的全尺寸SUV,在宣传片中极力标榜它的“灵动操控”,这种营销现象,正在中国汽车市场不断上演。
车企们仿佛在争先恐后地“扬短避长”,在拥挤的赛道中制造出让人难以理解的营销噪音。
然而,此等“空间与灵活”的错位鼓吹只是车圈营销乱象的冰山一角。诸如,动力参数被修饰、宣传视频场景被刻意剪辑、舒适性被模糊描述、智能化功能被吹嘘的神乎其神。且不论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往往营销话术和物理规律之间都存在自洽的空间,令人哭笑不得。
诚然,可笑的现象有它无奈的一面。
当市场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竞争,除了产品和品牌发力之外,营销部门的压力开始陡增。因为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技术壁垒不断被抹平,当“你有我有全都有”时,如何让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多看你一眼,是营销部门难以逃避的话题。
于是,市场上便开始出现很多“反常识”的营销现象,这对车企营销部门而言,是搏出圈的捷径。毕竟,在很多人看来,既然无法产品力碾压,那就只能重塑消费者的认知。这一点就好比我们这些年来总是被“今年过节不收礼”洗脑一样,是一场属于营销的胜利。
而这么做也有“钻空子”的成分。
就拿空间和操控等产品点来说,多数人对汽车空间的感知是模糊的,对“操控灵活”的理解更是主观的。车企深谙此道,通过话术包装等制造出“空间大”或“灵活”的错觉。
同时,标准的缺失助长了乱象的发生。因为各家厂商测量空间的方式不尽相同,比如,后排腿部空间一个拳头的差距可能和座椅厚薄或测量基准点的调整有很大关系。而操控性也难量化,厂商往往常选择性地展示特定场景下的灵活表现,回避日常驾驶中的笨拙。
因此,在最终解释权归厂商所有的情况下,营销得以在真实、夸张和虚假之间反复横跳。
然而,这种营销绝非无害的游戏。尤其是当消费者被这种宣传吸引,购车后发现实际表现与广告严重不符时,会进一步让消费者丧失对品牌的信任。而信任一旦瓦解,重建成本会远超营销的收益。
来源:汽车公社 作者: 编辑:马国平
微信ID : 杭州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