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拼友”自述:互惠互利,何乐不为?
陈阿姨家住东新园,她与邻居赵先生是结对“拼友”。因为两家的孩子都在长江实验小学读书,还是同班同学。
两家人拼车前就彼此认识,交情也不错。双方协商后,觉得拼车既可以减轻接送孩子的压力,又省油环保,于是一拍即合。一般以一个月为周期轮流接送,遇到每周限行当天,则由另一家负责接送。
到目前为止,两家拼车有将近一年了,从来没出过任何问题。
“只要是顺路的,何乐而不为呢?像我平时接送小孩上下学,如果碰到住同一个小区的孩子,如果车子坐得下,我肯定也一起带上了。现在马路上车多,开车也挺累的,拼车既省力又省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陈阿姨说。
作为大关街道“拼友”中的一员,在社区工作的谢小姐,是一位典型的上班族“拼友”——和她拼车的是住在对面小区的同事方小姐。每天早上两人汇合后一起去单位,路上大概要20分钟车程。
谢小姐成为“拼友”的时间比较短,才结对一个多月,不过这一个月的拼车经历,给她的感觉还不错:“挺好的吧,大家都在一个地方上班,反正一条路,比较方便。”
“拼车族”的犹豫:安全问题成最大阻碍
推行拼车,并不是没有阻力——有3000多辆私家车的东新园,至今只成功结对约20对“拼友”,辖区更大的大关街道也仅有36对固定的拼友。什么原因让“拼车”这一利人利己的好事没有进一步推广开?
记者发现,大部分已结对的“拼友”,互相之间都是熟人、同事或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而完全从陌生人成为“拼友”的,少之又少。
对此,社区和街道工作人员,以及一些拼车族都认为,安全问题是推行“拼车”的最大阻碍。
“最大的担心就是安全问题。”吴杭芳告诉记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拼车时要是发生了事故该怎么处理?熟人还好说,如果两人彼此不太熟悉,认责会很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