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杭州新闻 民生在线 新楼市 宽频 手机世界 今日生活 网民观点 网友播报 大千世界 女性 休闲 动漫 娱乐 手机报 公交 杂志
论坛 杭网义工 整形美容 杭网商城 团购之家 颈腰椎病 旅游天地 相片冲印 数码 健康 交友 博客 汽车 教育 社区 热点专题 小记者 图库 小记者
汽车频道>> 车界评论
车内空气质量国标形同虚设
2013-03-26 09:06:16杭州网

    “闻不着味就不是新车了,怕是二手车吧。”在一家豪华汽车品牌4S店,销售人员提醒前来提车的车主:“多开窗透气,一两个月就散干净了。”

    不过,近期媒体曝光的多起投诉案例显示,一些已经购置1年以上的汽车依然刺鼻难闻,其中不乏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车型,这也暴露出《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新国标收效甚微。对此,深受其害的众多新车车主呼吁,不能以牺牲消费者健康为代价保护车企利益,相关部门应尽快将车内空气质量评价的推荐性国标升级为强制性国标。

    国标升级为何阻力重重

    就在上周,奔驰、奥迪、宝马的车内异味投诉再次受到关注。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三大豪华品牌为降低成本,部分车型采用了价格低廉的沥青阻尼板,这些起减震降噪功能的阻尼板均含有70号沥青成分。沥青是指煤焦油或石油提炼后产生的残渣,因含有多环芳烃及硫、酚等有害物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早在1976年就将煤焦油沥青列为一类致癌物质。

    对此,奔驰中国、宝马中国均回应称,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使用的是进口阻尼部件,符合公司全球质量标准;一汽大众奥迪公关部也表示,一汽大众奥迪遵循奥迪全球统一的采购体系,一汽大众材料中心针对阻尼片做了检测,得出的结果是有害物质低于奥迪全球标准。

    汽车专业人士透露,国内对汽车环保材料的使用没有相关约束条款,因此合资车企多半也采用便宜的材料,而且很多有害气体还产生于落后的生产流程环节。因此,寄望于车内空气质量国标尽快升级为强制性国标并不现实。“一是从严监控的社会成本太高,二是多数企业的工艺水平根本达不到,只能停产。”

    上述说法很难得到消费者认可。日前,北京、上海、重庆等19个城市的消协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加强对汽车厂商的监管力度,对存在产品缺陷的产品应采取强制召回等措施,督促汽车厂商重视车内空气质量。

    技术标准值过低引质疑

    去年年底,京津沪穗等22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首次依据《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开展了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活动。

    检测报告显示,25个汽车品牌的43个在用车型,车内空气质量状况达标率为93.02%,只有3辆样车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超标,超标的挥发性有机物为甲醛或乙醛。除了这3辆样车超标外,其他车型虽然也检测出了甲醛和乙醛,但其含量都在国家标准规定的浓度范围之内。

    “检测结果显然与公众对车内空气污染的实际感受有很大出入。”参与这次比较试验的专家透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标规定检测时的环境温度仅为25摄氏度,但车辆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承受超过50摄氏度的高温考验。

    吉利汽车最新公布的沃尔沃车内空气质量内部技术信息显示,沃尔沃在设计阶段就谨慎选择内饰材料,对有机挥发物、气味、甲醛等进行测试,并模拟阳光暴晒情形,将车身加热到65摄氏度并持续数小时,以测试盛夏高温时材料挥发状况。

    在上述比较试验中,沃尔沃是豪华车型中惟一获得五星级评价的车型,而奥迪、奔驰、宝马、雷克萨斯品牌的参与车型均只获得四星评级,而自主品牌的评价结果并不属于合资和进口品牌,说明车内空气质量与车辆购置档次没有直接关系。

    “针对车内空气质量污染这样一个严重现象,国家应提高标准,否则家家都合格,标准失去应有的作用。”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建议,应该由国家环保部、质检总局牵头建立权威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发布机构,像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那样,定期对市场上的新车空气质量进行抽检、发布,给予消费者系统、客观的车内空气质量信息,使消费者真正对车内空气污染有知情权。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编辑:朱捷    
宝马M3化身红眼怪兽
3款超级奔跑机器鉴赏
美模车内尽显热辣身段
阿斯顿•马丁DB系列历史
珍贵捷豹XJ220精良改装
加速猛兽车轮与翅膀终极较量
·车牌自主选号号段(7月15日)
·客户的宝马X5,修车工卖了16万
·买车包学驾费成4S店卖车“新花招”
·130万的豪车一年后78万叫卖
·改变生活从这一刻起 走进杭州新能源车展(图)
·熊猫纯电动汽车亮相新能源车展(图)
·杭州“治堵组合拳”越打越出彩
·地下车库成了避暑地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