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够安全吗?
发布时间:2022-08-16 09:35:41
监控电池全生命周期
在推进电动汽车安全尤其是电池安全上,三位老师都提到了电池的全生命周期问题。
陈贵国表示,目前动力电池产品主要采取“型式测试”,即申请人将样品送到如DEKRA这样的第三方专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测试,这意味着测试的结果只能对送样的样品负责。他认为,“运营中电池安全性能的监控和保障更为重要。”
陈贵国建议,要将测试和监管监督延伸到整个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上,但这需要国家、企业和用户等多方共同努力。
事实上,国家对动力电池安全问题越发重视,在2020年时发布了针对电动汽车、电动客车及其动力蓄电池的安全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落地情况较好。近期国家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进一步放宽,韩博认为,这是希望企业能沉淀下来把新能源汽车做得“安全一点”。
企业层面,韩博认为,整车和动力电池企业应打破合作壁垒。动力电池企业对电池厂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测试主要是在实验室完成或验证。而当产品装车并投入使用后,可能不到几百公里就会出现安全问题。如果双方企业能够相互“分享”数据信息,同时反馈给客户,可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长足发展。
同时,加大电池安全技术研发力度和速度,也可降低电动汽车起火概率。比如推动固态电池、磷酸锰铁锂电池等技术的研发,“不起火”电池技术的落地,给电池加个“马甲”防止磕碰等。
用户层面,陈贵国认为,要重视BMS电池管理系统的预警,“目前已经能很好地管理、监控、监测电动汽车安全问题”。用户对于电动汽车安全,不应全寄希望于技术的发展,需自行保持良好的判断力,当坐在车内感觉得到高温高热、听到异响或是冒烟等热失控预警,都应及时反应。
安全是相对的,从一定程度上说,电动汽车从动力电池、BMS以及整车设计都较发展初期有了良好发展,安全隐患持续降低。但不可否认,对于安全的追求应是无止尽的,仍需国家、产业、企业以及用户各方面共同前行。
来源:盖世汽车 作者:向秀芳 编辑:马国平
|
微信ID : 杭州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