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乏"偷”"走注意力 安全驾驶不"打盹"
发布时间:2025-11-04 10:41:16
高速行车,什么比车速更危险?
答案是:疲劳驾驶!
俗话说春困秋乏
秋季行车时
驾驶人更容易感到困倦
当您在高速上匀速巡航
您的车辆保持行驶模式
您的大脑却可能已切入待机模式
而双眼的疲劳预警正在闪烁
“电量不足,请立即充电!”
疲劳驾驶猛于虎
危险往往就在一瞬间

▲G6021杭长高速东皇庙隧道(建德停车区附近),货车驾驶员因疲劳驾驶犯迷糊,车子径直撞向隧道壁。万幸驾驶员因系好安全带,并没有受伤。

▲G25(长深)高速乾潭互通附近,小车驾驶员因过度疲劳驾驶,车子径直撞向左侧一车道小车。万幸驾驶员系好了安全带,身体并无大碍。
警惕!!!
请勿疲劳驾驶
什么是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
疲劳状态下,驾驶人会出现视线模糊、腰酸背疼、动作迟缓或有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考不周全等现象,人的注意力、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都会随之下降,容易导致操作不及时、不准确。
当疲劳程度严重时,驾驶人甚至可能短暂睡着,完全失去对车辆的控制,极易导致交通事故。
什么情况下可能会疲劳驾驶?
氧气因素
氧气因素对小汽车影响尤为明显。汽车空间小、密封性好,经过一段时间行驶后,就很容易导致车内氧气浓度下降,而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人体就会感到头痛、嗜睡、呆滞、注意力无法集中。
车辆行驶中,内循环模式开启一段时间后,可切换为外循环模式,使车内外空气流通,提高车内氧气含量。
路况因素
高速公路开车发生犯困的概率要远高于普通公路。封闭的高速公路干扰少、车速快、操作行为单一,同时视觉单调,胎噪、风噪比普通公路更大,由于长时间大脑缺少刺激反应,对人体形成催眠效果。
能量因素
开车在劳动强度上被划分为中等体力劳动。一方面维持开车的姿势,如:手势抬高、脚尖翘起、肩腰部的支撑,都需要局部肌肉持续收缩而消耗能量,另一方面大脑的长时间专注更需要消耗能量。
时段因素
人的睡眠受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在凌晨和下午是一天中觉醒水平最低的时段,人体的昼夜生理节律使得我们无论是否缺乏睡眠都会受到瞌睡的侵袭,因此,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段驾车或停车休息是重要的驾驶方法。
疲劳驾驶有多危险?
轻度疲劳
会出现换挡不及时、不准确等行为。
中度疲劳
会出现操作动作呆滞,有时甚至会忘记操作等情况。
重度疲劳
会下意识操作或出现短时睡眠现象,严重时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能力。
开车感到疲劳
请勿“扛一扛”
疲劳驾驶属违法行为
法律链接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七)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交通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9分:(七)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
第十一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交通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3分:(十四)连续驾驶载货汽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
如何预防疲劳驾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