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集体觉醒,唯独少了本田?
发布时间:2025-11-04 09:57:55
这个夏天,中国车市所涌现的高强度竞争架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量新车扎堆上市,连带着电动化进程的加快,几乎让整个市场都充斥着十足的火药味。
身在其中,对于习惯性谨慎行事的合资品牌而言,这场残酷的战争着实给他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求生存,或为了在缠斗中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要想继续由着自己的性子办事,那断然是不可行的。
年初,由广汽丰田、东风日产牵头的合资转型反击战,在铂智3X和N7热销的状态下,显得势大力沉。那得此信号,要是还有合资再保持着过于冷静的思维方式,似乎就很不合时宜了。
这几个月以来,长安马自达乘胜追击,拿出了EZ-60这款有着很强长安味道的新能源SUV。上汽通用同样选择易边再战,赶在国庆假前,用至境L7向市场展现出自己誓要跟上中国步伐的决心。
细细数来,现存的主流合资品牌已经不多了,但就整个市场现有的格局来说,和大众、丰田、日产等相比,本田几乎缺席所有能和中国品牌互掰手腕的场合。
上半年,本田将P7/S7带到了中国用户的面前,GT轿车也在紧罗密布地推进量产落地。可就市场给予的反馈,我敢说,本田电动车的市场声量就是整个合资阵营中最弱的。甚至相较于起亚EV5和现代EO羿欧,本田电车都落不到些许正向反馈。
本田怎么了?怎么会在经过近5年的电动化转尝试后,依旧未能在中国做出一番成绩?
这个问题很尖锐,身在本田体系内的每一个人更是想不通。奈何,现实就是如此,本田要想逆转困境,加快推陈出新的速度只是首要条件。搞清楚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适合中国用户,或许更显关键。就像,如果单纯以2025年东京移动出行展上的自信去对待中国,万万是要不得的。
01本田的自信,由来已久
在汽车圈,本田一直都是一个很有意思,同时也极为个性的品牌。尽管和一根筋的斯巴鲁、铃木、大发等相比,本田还是圆滑了许多。可如果将本田和丰田、日产放在一起去比,那种独属于本田的味道可是太浓了。
在中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调教,又尝试搞出了凌派、锋范等热销车型后,身上的中国味多多少少让那个固执的本田软了点。在挣钱和坚持自我之间,本田还是有不少时候拿出了适合中国的决断。
到了2025年,我们当然不会否认,在面对中国车市全面电动化的过程中,作为主流车企的本田,还是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的。
起初,2016年,工信部发布《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对年产量或进口量超过5万辆的传统车企实施考核,2018-2020年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8%、10%、12%。 
到了2018年,随着全行业正式实施双积分政策,明确燃料消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的核算方法,一切以政策为指导的行业发展趋势,推动车企承担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责任,自然也要求了身为外资的本田要在这场行业转型中,做出一个好榜样。
2019年10月,本田很识趣地将VE-1和X-NV这款纯电SUV带到了中国市场。彼时,从这两款车没有悬挂本田车标的举动就能看出,相比追求销量为自己赚点积分,可能还是本田的初衷。
往后,尽管全行业落实电动化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开,单就本田对于传统燃油车市场潜力的判断,要想让它好好造电车还是有点难的。更何况,当全中国都没有一家合资公司将造电动车当一回事,更不能要求本田当那个带头的了。
那一年,远在欧洲,本田事实上也拿出了以Urban EV Concept概念车的最终量产车——Honda e,并于9月在当地上市,可从本田对于电动化的态度去看,看着够精致的Honda e本质上和国内电动车一样,均为迎合政策的产物。
在经历后几年的市场教育,眼看大众、丰田在电动化上的态度有所改变,尤其是前者,当穆伦(Matthias Muller)到迪斯(Herbert Diess)将“All in纯电”当成企业未来的重心,对于本田来说,要说一点触动都没有,显然是不可能的。
只是,熟知本田的都知道,从懂得改变到战略落实,需要时间来过度。而在中国,寻求合资中国的帮助也好,还是继续以油改电的方式造高性价比电动车,本田总相信,自己的权宜之计足够应付中国消费者了。
在2022年这一年,以e:NP/S之名,本田曾分别借两家合资公司之手,交出了自认为划时代的电车作品。殊不知,在外界苛刻的目光中,油改电的原罪填补不了e:NP/S1的所有优点,再加上一个自信的售价,干涩的结局唯有本田自己吞下。
练习两年后,当e:NP/S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本田所有的不甘心,都汇集到了全新电动化品牌身上。带着社长三部敏宏对于电动化的理解,本田很是希望能在中国做出些成绩。只不过,本田终究还是那个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