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热线:0571-85094991    
召回
所在位置: 汽车频道 > 资讯

真正的“油车同权”时代,又近一步

发布时间:2025-11-05 10:06:33

离油电同权近了一步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政策层面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2025年底,实施长达十一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将迎来变化——自2026年起,购置税将由“免征”改为“减半征收”,单车最高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油电同权”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从2014年实施至今,该政策已三次延期。初步估算到2027年底,该政策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超过8000亿元。政策红利推动下,新能源汽车销量从几万辆跃升至如今的超千万辆,可与燃油车分庭抗礼。可以说,没有免征购置税,就没有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庞大市场基础。

然而,当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跨越50%的门槛后,政策的任务也随之转变,逐步从“激励增长”走向“平稳调节”,从“政策主导”走向“市场驱动”。

工信部明确提出,未来两年不仅要减免补贴额度,还将同步提升享受优惠的技术门槛,包括电动车续航能力、能耗水平及混合动力车型的油耗标准。这意味着,政策红利将更多倾向于技术领先、产品性能优异的车企,而非一味依赖补贴的规模竞争。

这也是在为汽车市场的“结构性再调整”留足时间。过去几年,新能源车的高速增长几乎以“挤压式”的方式对燃油车市场形成冲击。

电动车“井喷式”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车企数量过多、竞争失序等结构性问题。盖世汽车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现在售的汽车品牌约有130余个,其中多数新能源品牌仍处于亏损状态,整个行业面临着“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油电产能转换不足,更是导致生产资源浪费。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曾指出,在燃油车产能已达3000多万辆之时,车企还新建了2000多万辆新能源产能,“油电转换仅消化了200万~300万辆燃油车产能”。

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规划提出汽车产业要平稳发展。这意味着政策导向将从过去的“鼓励入场”转向“优化整合”。此外,路线图3.0明确了汽车内燃机仍将长期存在。行业专家韩志玉表示,这是“官方肯定了包括纯电、插混、内燃机和混动的乘用车多元化动力技术路线”,否定了“汽车禁燃”的呼声。

适度放缓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不仅有助于消化前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也为燃油车的平稳转型提供了缓冲空间。政策干预的减弱意味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使燃油车能够更加专注于提升内燃机效率、优化材料配比等核心技术,实现更加平稳的能源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升级,燃油车还有望摆脱过度依赖价格战的困境,建立起更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当前燃油车市场的回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以价换量”的策略实现的。一口价、终端折扣让利等促销手段虽然短期内刺激了销量,但这种竞争模式既不可持续,也不健康。

政策的有序退坡对电动汽车市场也有利好。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倒逼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来提升竞争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政策退坡的节奏需要把握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建议,“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实行更有节奏的退出,避免补贴与购置税优惠同时退坡”,以保证平稳过渡。

后补贴时代,如何竞争?

目前来看,汽车产业正驶向一个新阶段——“后补贴时代”。2027年后,如果免征政策彻底退出、各项补贴全面取消,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油电同权”。届时,双方的较量将回到产品、技术、品牌与体系能力的硬实力层面。

最核心的竞争是体系能力之争。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已不止于整车产品本身,而是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服务乃至生态的全链条体系。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就曾表示,2030年供给问题的核心之一是供应链。

比亚迪正是凭借垂直整合的产业体系,打通三电及整车制造全环节,实现了从上游资源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自控,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波动风险,也形成了“别人很难模仿的效率壁垒”。

其次,智能化竞争将成为新能源车的天然优势领域,也是未来市场差异化的关键突破口。

由于电子电气架构更开放、软件平台可持续迭代,新能源车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车机互联等方面相较燃油车拥有先发优势。从特斯拉到华为、蔚来、理想,小到语音控制,大到全域感知和辅助驾驶,智能化已经成为其的“灵魂卖点”。

传统燃油车虽然也在快速“补课”智能化,但受限于平台架构、电子冗余度和成本约束,整体推进速度相对较慢。

在技术趋同的背景下,车内空间布局、驾乘体验、个性化配置等将成为重要的差异化要素。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扩展为“第三生活空间”。这就要求车企不仅要关注传统的性能参数,更要深入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和情感需求。

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都需要在保持各自动力系统特色的同时,通过独特的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来制胜。

此外,持续创新能力依旧是车企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动力。这既包括技术创新,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充电效率的优化、辅助驾驶算法的精进;也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如服务生态的构建、用户运营的深化等。

在后补贴时代,品牌价值和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当政策红利消失后,消费者将更加理性地根据产品力、品牌口碑、售后服务等综合因素做出选择。建立深厚的品牌护城河,培养忠实的用户群体,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全球化布局能力也将决定企业的成长空间。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饱和,出海拓展将成为必然。这就需要车企不仅具备符合全球标准的产品品质,还要有适应不同市场环境的运营能力,以及应对国际贸易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

还有观点认为,后补贴时代还将加速行业洗牌。随着政策退坡、价格战持续、盈利难度上升,那些缺乏核心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将率先出局。汽车行业整合将成为趋势,资源将向技术强者和品牌头部集中。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销量数据上,更体现在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和供应链协同能力等核心指标上。

当然,后补贴时代并非意味着政策的完全退出,而是转向体系监管与标准引导。从释放的信号来看,未来几年,国家将更注重产业质量、能耗标准与碳排放目标的协调控制。例如,对电池回收体系、碳足迹核算、智能网联安全等环节加强管理,推动整个产业向高标准、可持续方向演进等。

可以预见,后补贴时代的竞争将更加理性、更具技术含量,也更接近汽车产业的本质。这将是中国汽车产业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升级”的新起点。

来源:盖世汽车 作者:向秀芳 编辑:马国平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